聚焦

  • 欧阳松应

    欧阳松应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博士生导师。目前 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病原体与宿主天然免疫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分 子机制等方面, 近年来特别关注细胞效应蛋白的功能机制研究。已在NatureCell ResAdv SciNat CommunPNASEMBO JPLoS Biol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http://life.fjnu.edu.cn/f1/3b/c4524a127291/page.htm
  • 鲁伯埙

    鲁伯埙博士, 2012年10月起, 任复旦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组长。该实验室专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 特别是亨廷顿病研究。代表性论文发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Chemical Biology、Nature、Cell、Neuron、Brain、 Cell Research、eLife等学术期刊上。

    http://www.escience.cn/people/BoxunLu/research.html
  • 柴人杰

    东南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 博导, 院长助理, 支部书记; 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 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听觉、言语与交流分会副会长, 国际耳内科医师协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促会耳内科分会听觉基础研究学组组长, 江苏省发育生物学会常务理事, 青年委员会主委和听觉科学专委会主委等。本实验室主要致力于神经元和内耳毛细胞的再生和保护以及神经干细胞和内耳干细胞的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我们系统地研究了多种信号通路对于内耳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转录调控机制; 同时结合多基因协同调控、生物材料和电刺激、磁刺激等物理调控因素有效促进神经元和毛细胞的再生和听觉功能的部分重建; 近年来, 我们也通过调控自噬、线粒体功能和氧化应激来研究如何保护噪音和药物导致的毛细胞损伤和听力损失。已在Advanced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PNAS、Autophagy、Development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

    http://ils.seu.edu.cn/2015/0331/c12702a120266/page.htm
  • 刘妍

    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干细胞与神经再生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2011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8~2013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从事人多能干细胞神经定向分化与再生医学的研究。本实验室研究致力于人多能干细胞向特定神经谱系的定向分化与细胞替代治疗研究、应用iPSC开展神经疾病发病机理及神经发育的研究。现在已经根据人脑发育的规律成功建立了人类多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ESCs)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的神经分化模型。我们已经成功将hPSCs定向分化到特殊脑区和功能的神经细胞及特定脑区的类器官。我们通过人类神经元和类器官模型模拟人脑的发育疾病缺陷, 开展神经系统发病机理的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Cell Stem Cell、Nature Protocol、Stem Cell Reports和Cell Reports等期刊。刘妍研究员目前为江苏省神经科学学会青年副主委、江苏省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双人人才协会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会会员等。

    http://yxy.njmu.edu.cn/5e/9f/c1866a24223/page.htm
  • 吴旻

    吴旻教授, 1999年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毕业, 同年进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在翟中和院士和舒红兵院士的指导下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 于2004年获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9年, 先后于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和美国Stowers医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2009年加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所在实验室长期致力于利用细胞分子生物学和表观遗传组学相关技术, 研究肿瘤和免疫相关疾病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 发现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在肿瘤细胞转化过程中的动态调控机制以及泛素E3连接酶SPOP在癌症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吴旻教授现为湖北省细胞稳态重点实验室和胎源性疾病重点实验室成员,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第四完成人), 于2011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 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Journal of Immunology、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以及Journal of Cell Science等国际学术期刊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多篇论文。

    http://www.bio.whu.edu.cn/index.php/View/1975
  • 郑萍

    郑萍,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组长(PI)、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获得“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称号。课题组主要从事干细胞遗传物质稳定性调控机制的研究以及生殖干细胞的基础生物学及应用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 Stem Cell、Genome Res、Cell Res、PNAS、J Cell Sci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http://sourcedb.kiz.cas.cn/zw/zjrc/200908/t20090825_2446614.html
  • 潘国宇

    潘国宇,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百人计划”, 课题组长。肝脏是机体代谢和解毒最主要的器官之一, 也是机体多种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工厂”。潘国宇课题组主要开展药物的肝脏代谢和毒性机制研究、开发新型肝样细胞、建立离体药物筛选替代模型。近年来该课题组在干细胞治疗的细胞动力学研究中取得了一定进展。

  • 沈颖

    沈颖教授,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 得者,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沈颖教授实验室发现了影响神经信息传 递、整合和功能的多个重要分子和机制, 受到科技部973项目、国家重大 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重点等 项目的资助, 作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PNAS、Nat Neurosci、Neuron、 J Neurosci等顶尖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他引超1 000次。担任中国细胞 生物学会和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多个分会的委员, Sci Rep、Cerebellum、 Neurochem Int、Neurobiol Dis等杂志的编委和编辑。

  • 赵尉

    赵蔚,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中心教授, 国家“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2009年在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在美国贝勒医学院 细胞与基因治疗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1年来到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 附属卫理公会医院从事助理研究员工作, 2015年通过中山大学“百人计划” 和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引进到中山大学。赵蔚教授主要从事诱导多能干细 胞(iPS细胞)和肿瘤细胞表观遗传分子机制研究。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 (1) iPS细胞定向分化的表观遗传分子机制研究; (2)肿瘤细胞去分化的表观遗传 分子机制研究; (3)表观遗传药物对干细胞和肿瘤细胞命运决定的调控作用。 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Leukemia等刊物上。

    http://zssom.sysu.edu.cn/Teacher/TeacherInfoc965.html?level=1&typeid=0f296673c1b3-4292-8e07-5925c1f9061d&tid=036b076a-61fd-4894-bf08-bf61bfa880ee
  • 张欣

    张欣博士,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博士生导师, 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磁场生物学效应。课题组主要利用物理和生命科学交叉的手段, 研究不同参数的磁场对生物大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的影响及机制以及磁场在抗肿瘤中的潜在应用。作为通讯作者, 张欣研究员已经在eLife、Nano Research、Current Biology、Bioelectrochemistry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受邀为Springer编写了稳态磁场的生物学效应英文专著, 并翻译为中文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http://sourcedb.hf.cas.cn/rjc/ch/201601/t20160119_4520290.html
  • 焕邵杰

    邵焕杰,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本课题组重点开展以下两方面的研究: (1)中药单体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针对癌症发生发展的特性, 利用体内外肿瘤模型, 对我国中药材中有效成分单体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及应用开发进行研究; (2)脂肪酸代谢异常促癌症发生发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脂肪酸代谢异常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对癌症细胞脂肪酸异常代谢与癌症发生发展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可为肿瘤的检测及治疗提供新的靶标。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School Of Life Sciences,SNNU http://lifesci.snnu.edu.cn/jzyginfor.aspx?Index_code=jzyg&SubIndex_code=jzyg01&id=213
  • 周天华

    周天华,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周天华教授长期从事细胞分裂与运动的分子调控及其在癌症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近年来, 主要结合癌症病人的临床特征, 建立了多种癌症转移的小鼠模型, 在分子、细胞、动物和病理等水平, 系统探索癌细胞在转移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分子机制, 力图发现干预癌症转移的靶点和途径。

    http://mypage.zju.edu.cn/0005005
  • 陈实

    陈实, 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 “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PI, 武汉大学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课题组研究集中于基因组修饰及编辑、DNA骨架的磷硫酰化生理修饰、创新药物的设计与改造、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致病机理与治疗途径。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 Chem Biol、PNAS、Nat Commun、Med Res Rev、Trends Cell Biol、Nucleic Acids Res、Chem Biol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http://mri.whu.edu.cn/info/1007/173l.htm
  • 周 斌

    周斌博士, 2016年9月起,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 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组长。该实验室以遗传谱 系示踪及遗传操作技术研究器官发育与组织再生中(干)细胞的起源及其 命运可塑性研究。代表性论文发表在Nature、Science、Nat Med、Nat Genet等学术期刊上。

    http://www.sibcb.ac.cn/PI.asp?id=168
  • 高栋

    高栋博士, 2016年8月起,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 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组长。该实验室以成体组织类器官、 肿瘤类器官和肿瘤小鼠模型为基础, 运用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实验手段研究肿 瘤病理进展过程中的分子调控网络和肿瘤细胞抗药性的分子机理。

    http://www.sibcb.ac.cn/PI.asp?id=166
  • 刘畅

    刘畅, 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刘畅教授致力于研究代谢调控与代谢紊乱的分子发病机制, 利用细胞系统和动物模型,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 在生理学水平上探索营养失衡、生物时钟与糖脂代谢调控发生紊乱的机制关联, 力图揭示肥胖、脂肪肝、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代谢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作为通讯作者, 刘畅教授已在Hepatology、Diabetes、J Pathol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共发表SCI论文30余篇。

    http://sky.cpu.edu.cn/s/24/t/41/7d/37/info32055.htm
  • 张健

    张健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药生物信息学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课题 组近十年来研究主要集中于生物大分子别构机制研究及别构药物设计方法的发 展。张健研究员实验室利用这些新方法, 在多种重大疾病中通过别构机制精准识 别全新靶标, 发现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别构激动剂及抑制剂。作为通讯作者, 张健 研究员已经在Chem Rev、Chem Soc Rev、Am J Hum Genet、Nucleic Acids Res、 Bioinformatics、Structure及ACS Med Chem Lett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他引超 过3 000次, H因子为28。自2015年以来, 张健研究员开始担任中国化学会专业委 员会委员, 并多次受邀为Elesiver、Spring-Nature杂志社撰写别构药物发现专著。

    http://mdl.shsmu.edu.cn
  • 魏羽佳

    魏羽佳,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皮肤科副主任。长期从事真菌 性皮肤病和性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擅长各种性传播疾病、皮肤湿疹 类皮肤病及癣菌病的诊治。近年来, 致力于临床皮肤及侵袭性真菌致病机 理及真菌耐药机理研究。

    http://www.gmcah.com/picInfo.aspx?id=232
  • 黄广华

    黄广华博士,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长、“百人计划” 入选者。该研究组主要从事人体致病真菌白念珠菌形态发生、有性生殖 和分子致病机理等方面研究, 近年来, 在PLoS Biology、PLoS Genetics和 Molecular Microbiology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http://www.mycolab.org.cn/templates/T_second/index.aspx?nodeid=294
  • 李光鹏

    李光鹏,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 内蒙古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主任、“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内蒙古自治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在山东大学生物系动物学专 业获学士学位、东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系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获硕士和博 士学位。曾先后在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学系、东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系、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划生育国家重点实验室任助教、助理研究员、讲师、 副教授等职。2000年至2008年, 先后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动物繁殖与生 物工程实验室、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动物、乳品和兽医科学系从事科学研究工 作, 任研究助理教授。2007年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到内蒙古大学工作。在 哺乳动物胚胎工程领域, 尤其是动物克隆、转基因动物克隆领域成绩突出, 先 后培育出克隆猪、生发泡移植兔、纺锤体移植鼠、克隆骡子、克隆牛、克隆羊, 转基因克隆牛、羊、兔等。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973”及发改委课题多项。共发表论文180多篇, 其中SCI论文80余篇。目前, 实验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细胞重编程机理、肉牛基因编辑与分子育种等方面。

  • 孟飞龙

    孟飞龙博士, 2015年9月起,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 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组长。该实验室主要通过生物 化学、遗传学、免疫学和功能组学等方法研究B淋巴细胞中抗体基因多样化 调控机制以及相关免疫缺陷疾病和淋巴瘤基因组不稳定性的机制。

    http://www.sibcb.ac.cn/PI.asp?id=164.
  • 孙宇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癌细胞所处的内外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不仅涉及癌细胞自 身的遗传信息改变或表观遗传调控, 更与肿瘤所在局部组织的结构、功能和 代谢变化相关。肿瘤与其所处的微环境, 既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又相互拮抗, 相互斗争, 是现代肿瘤生物学的一个关键、核心与本质问题。本实验室主要 探讨临床条件下肿瘤微环境对于疾病进展的病理生理学影响和相应的分子细 胞学机制, 同时关注外泌体等胞外囊泡在肿瘤形成、耐药、复发和转移等恶 性行为演化过程中发挥的病理作用及其生化基础。通过解析肿瘤微环境不同 细胞类型和活性组分在肿瘤发展各阶段的具体作用及深层机制, 我们希望为 当前国际范围内个性化临床肿瘤学的蓬勃发展提供重要线索和科学导向。

    http://www.ihs.ac.cn/cPI.asp?id=121
  • 陈剑峰

    在炎症与癌症的病理过程中, 淋巴细胞与癌细胞的运动是其中的关键步 骤。而决定这些细胞运动的一类重要分子是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 CAM), 其中整合素(integrin)家族是最重要的一类黏附分子。在 细胞运动的过程中, 整合素的功能受到动态的、精确的调控。而病理条件 下的整合素功能会发生紊乱。我们的研究兴趣点是与炎症和癌症相关的 整合素的功能调控及其分子机制。通过研究细胞黏附分子与其配体的识 别、结合及其所介导的信号转导, 了解整合素在炎症细胞迁移与癌细胞发 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寻找炎症与癌症的新疗法。

    http://www.sibcb.ac.cn/PI.asp?id=3
  • 孙丽明

    孙丽明, 研究员, 2014年3月起,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 究所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该实验室主要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方 法研究细胞坏死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病理机制。程序性细 胞坏死是一种由激酶的激活而引发的细胞死亡方式, 其对于个体发育、机体 稳态维持及病理过程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主要包括凋亡、坏死和自 噬等方式, 其中, 细胞坏死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种被动且不可调控的过程。 然而近几年的科学研究表明, 细胞坏死也是受到精密调控的。相对于较为成 熟的细胞凋亡领域, 细胞坏死的研究崭新且发展迅速。

    http://www.sibcb.ac.cn/PI.asp?id=155
  • 陈良怡

    陈良怡教授,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细胞分泌和代谢研究室主任, 博士生 导师。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为在体研究开发新的高时空分辨率的 荧光成像技术。陈良怡教授实验室利用这些新技术, 以斑马鱼和小鼠为模 型, 研究血糖的调控及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作为通讯作者, 陈良怡教授已 经在Dev Cell、Cell Res、Proc Natl Acad Sci USA、Biophys J、Biomed Opt Express、Diabetes及Diabetologia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自2012年以来, 陈 良怡教授开始以资深教员身份服务于Faculty of 1000 Biology的神经信号传 导机制部, 还多次受邀在学术团体如OSA、SPIE和Biophysical Society组织的 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

  • 高影

    我们实验室主要应用单分子光镊技术, 结合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 和结构生物学技术, 在单分子水平上通过探索与生物体系紧密相关的机械 力, 结合能量, 结合/运动速率等关键的动力学信息, 从生物物理角度阐述 与人类生命活动相关的分子机制, 着重研究: (1)组蛋白修饰对于核小体结 构影响的分子动力学解析; (2)蛋白质折叠/去折叠的单分子动力学解析。

    http://www.sibcb.ac.cn/PI.asp?id=154
  • 宋质银

    本实验室以线粒体结构、动态变化及功能调控研究为中心, 开发和发展线粒体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 利用基因敲除等技术建立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的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细胞模型和小鼠动物模型, 重点研究线粒体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探索可能的新的疾病治疗方案和药物靶点。

    http://www.bio.whu.edu.cn/News_reads.asp?cid=174&id=1585
  • 沈义栋

    本实验室目前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筛选衰老相关的重要基因并研究 其作用机理: 我们利用线虫寿命短(约3~4周), 分子机理保守的特点, 以其 为模式生物分析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并筛选出确实影响衰老的基因。除 了蛋白编码基因外, 我们也关注microRNA, 这一类非编码的小RNA在衰 老中的作用; (2)探索长寿基因与衰老相关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之 间的关系: 长寿的个体一般较少罹患衰老相关疾病。这就为应对相关疾 病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即通过调控长寿通路来预防或治疗包括神经 退行性疾病等衰老相关疾病。本实验室使用包括线虫、培养细胞以及小 鼠等多种模型来检验我们筛选得到的长寿基因在衰老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及机理, 以期为防治这些疾病寻找新的方法。

    http://www.sibcb.ac.cn/PI.asp?id=153
  • 吴乔

    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核受体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制和信号转 导通路, 其中重点关注孤儿核受体TR3(也称为Nur77)。尽管TR3体内特异性 配体未被发现, 但是它在肿瘤发生发展、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具 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小鼠模型和临床疾病都证明TR3作为正负调控因子的重 要性, 是一个良好的药物研究靶标。我们课题组通过多年的研究, 建立了筛 选TR3体外配体的模型, 发现第一个TR3激动剂Csn-B, 并基于Csn-B母体结 构构建了能够特异结合TR3配体结合域的小分子化合物库。在深入探讨和 阐明TR3在自噬性诱导肿瘤细胞死亡、通过AMPK通路调控糖代谢、以及 p38拮抗TR3抑制炎症反应等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基础上, 进一步确定了能 够通过TR3的介导来治疗肿瘤、降低血糖和抑制炎症的先导化合物。我们 希望更深入地开展核受体功能和信号调控网络的基础理论研究, 籍以推动核 受体为靶标的药物研究发展。

  • 李典范

    本实验室的研究兴趣集中于膜蛋白结构生物学和发展与其紧密关联的脂立方相技术体系。对脂立方相结晶技术体系进行简化和优化, 建立脂立方相用于膜蛋白生化分析的新方法, 并应用于与人类健康相关膜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揭示功能机制, 为理解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http://www.sibcb.ac.cn/ePI.asp?id=157
  • 林古法

    本实验室以蝾螈、爪蟾及小鼠等多种动物为模型, 研究器官再生特别是断肢再生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机理, 并探讨诱导哺乳动物器官再生的途径。研究方向包括小鼠断趾再生机制及诱导、两栖类动物断肢再生与创伤愈合机理以及多能干细胞向器官前体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等。

    http://life.tongji.edu.cn/Show.aspx?info_id=1717&info_lb=298&flag=98
  • 李于

    本实验室以研究糖尿病和脂肪肝等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为中心, 通过筛查与细胞信号转导和代谢调控密切相关的蛋白因子, 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手段, 结合基因敲除或者饮食诱导的代谢疾病老鼠模型, 研究相关蛋白因子生物学功能。重点研究基因转录调控以及翻译后修饰在调控脂质代谢、糖代谢和能量代谢过程中的作用, 从而阐明与肥胖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http://www.nutrition.ac.cn/PI_liy.asp
  • 段桂兰

    本实验室在朱永官研究员的带领下主要从事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中 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抗生素等新型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 环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机制的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土壤污染控制与修 复技术等方面的工作。

    http://www.rcees.ac.cn/yjsjy/sssdsjj/201307/t20130725_3904804.html
  • 陈剑峰

    在炎症与癌症的病理过程中, 淋巴细胞与癌细胞的运动是其中的关键步 骤。而决定这些细胞运动的一类重要分子是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 CAM), 其中整合素(integrin)家族是最重要的一类黏附分子。 在细胞运动的过程中, 整合素的功能受到动态的、精确的调控。在病理条 件下, 整合素功能会发生紊乱。我们的研究兴趣点是与炎症和癌症相关的 整合素的功能调控及其分子机制。通过研究细胞黏附分子与其配体的识 别、结合及其所介导的信号转导, 了解整合素在炎症细胞迁移与癌细胞发 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寻找炎症与癌症的新疗法。

    http://www.sibcb.ac.cn/PI.asp?id=3
  • 徐学红

    细胞内钙相关蛋白的功能几乎遍布了整个生命科学以及医学生物学领域, 从生命开始的胚胎时期到成熟个体的形成, 直至生命的死亡都与它们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无论是在生命的最小单位—细胞内作为信使行使功能的胞内钙相关蛋白, 还是发挥构建细胞成组织及器官作用的细胞外微环境中的基质蛋白, 钙相关蛋白的功能都不可小觑。本实验室利用基因修饰模式动物, 从细胞周期到细胞死亡、从胚胎早期发生到组织器官构建形成, 对细胞内外钙相关蛋白的功能进行探索, 在探讨细胞生物学基础问题为农业、畜牧业等相关学科提供理论基础的同时, 也期望为揭示人类相关疾病的分子遗传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为最终攻克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http://lifesci.snnu.edu.cn/Duiwu_jianshe.asp
  • 王彦青

    本实验室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炎症痛、癌痛等慢性痛及针刺镇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主要研究中枢胶质细胞激活的正负性调控因素在慢性痛、慢性痛相关情绪异常和针刺镇痛中的作用。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抗炎性脂类介质脂氧素类似物与慢性痛; 炎症小体与慢性痛; 脂氧素参与针刺镇痛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http://imtm-whocc.fudan.edu.cn/cn/guanyuwomen/lirenlingdao/20130604/100.html
  • 孙玉洁

    本课题组重点开展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 (1)基于染色质高级结构动态变化 基础上的基因远程调控。通过遗传和表观遗传分析方法, 分析鉴定基因组 中特定基因间区及基因非编码区的功能性调控元件,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调 控元件对靶基因的远距离调控机制及其生物学效应, 以期从染色质三维空 间动态变化的角度认识远端调控元件在基因调控网络中的作用。(2)乳腺癌 细胞耐药机制及生物标志物鉴定。运用分子生物学和表观遗传分析方法, 分析比较ERα(+)和ERα(–)乳腺癌耐药的分子机制及表观遗传学特征, 并在 此基础上预测和评估耐药的标志物。

    http://gnjy.njmu.edu.cn/
  • 童明汉

    本实验室主要开展以下两方面工作: (1)精原干细胞命运决定的调控 机制研究; (2)雄性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启动的机制研究。总体目标是: 建立包括人精原干细胞在内的精原细胞培养、体外分化及减数分裂 的技术平台, 实现在培养皿中培养获取单倍体精子细胞, 为临床治疗 男性不育提供潜在的选择; 发现一些参与精原干细胞命运决定、精 原细胞减数分裂启动的关键调控因子, 包括miRNAs、lncRNAs和蛋 白质, 并阐明这些因子决定精原干细胞命运、启动减数分裂的机制。

    http://www.sibcb.ac.cn/PI.asp?id=152
  • 刘佳佳

    本实验室以培养细胞系、原代神经元以及小鼠为模型, 运用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遗传学等多种研究方法, 探讨细胞内逆向囊泡运输的调控机制, 并通过对于目标基因敲除小鼠的表型分析, 深入探讨它们在神经元中通过囊泡运输调控神经发育与功能的作用机制及相关人类神经系统疾病的致病机理。

    http://www.genetics.ac.cn/expert/liujiajia.htm
  • 陈勇

    本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表观遗传调控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通过探究一系列重要表观遗传因子复合物的结构基础,以揭示它们在各种生物学过程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 并为针对特定结构靶点的药物小分子设计奠定基础。研究内容包括: 阐明组蛋白甲基化酶MLL1复合物的活性调节机制和产物特异性; 揭示依赖ATP的染色体重塑复合物的分子作用机制; 阐析端粒染色体组装的分子机制。

    http: //www.sibcb.ac.cn/PI.asp?id=147
  • 吕斌

    本实验室主要从事线粒体蛋白质量控制与疾病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ATP依赖的Lon及ClpXP蛋白酶维护线粒体基因组稳定及控制蛋白质量的分子机制的研究、线粒体蛋白酶与肿瘤发生发展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相关性、以Lon和ClpXP蛋白酶为靶点的相关药物的筛选及肿瘤抑制因子hTid1对于Jak/Stat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等。

    http://jsxy.wzmc.edu.cn/show.asp?id=748
  • 张玉秋

    本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病理性疼痛的外周和脊髓敏 化机制, 重点关注背根神经节初级感觉神经元在骨癌痛外周敏化中的作用 和脊髓背角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相互作用在慢性痛中枢敏化中的作用; (2)慢 性痛诱发负性情绪和相关记忆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重点关注前扣带皮层在 神经损伤和炎症痛引起的抑郁样情绪中的作用。

    http://iobs.fudan.edu.cn/Ch/team_view.asp?ID=10
  • 龚清秋

    我们主要研究植物PI3KC3蛋白复合体的独特组成及不同复合体对液泡蛋白分选、分泌、细胞自噬以及相应的植物发育、抗逆过程的调控。同时, 我们也以遗传、生化方法寻找并研究植物自噬的新调控基因。

    http://sky.nankai.edu.cn/teacher.asp?id=gongqq
  • 高永静

    本实验室研究神经损伤、炎症、椎间盘突出、化疗和骨癌转移等病因引 起的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机制, 集中研究脊髓水平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 的相互调节在疼痛维持中的作用。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趋化因子参与 神经病理性疼痛调节的机制; microRNA和长链非编码RNA对慢性疼痛的 调节。

    http://hys.ntu.edu.cn/faculty/?type=detail&id=1
  • 高大明

    本实验室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调控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的核心信号转导与细胞代谢调节机制方面, 特别是发现关键信号蛋白的重要转录后修饰(包括磷酸化、泛素化等), 从而诠释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癌症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并为癌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治疗靶点。

    http://www.sibcb.ac.cn/PI.asp?id=146
  • 陈凌懿

    本实验室对体外培养的胚胎干细胞和体内的着床前胚胎进行研究, 以加深 对维持和建立多能性(pluripotency)分子机制的理解, 进而改进现有的建立 和维持多能性干细胞的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小鼠胚胎干细胞维持 多能性的分子机制; (2)小鼠胚胎早期发育中调控发育潜能和细胞命运决定 的机制。

    http://chenly-lab.org/
  • 何勇宁

    我们实验室主要运用多种分子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技术, 包括电子显微镜三维重构、X射线晶体学、小角散射等方法, 研究细胞表面受体的结构以及受体配体之间、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目前工作主要集中在免疫识别、物质转运、神经黏附、病毒入侵等方面的相关受体及信号和物质传递过程。

    http://www.sibcb.ac.cn/PI.asp?id=139
  • 罗志军

    本实验室的主要研究目的在于追寻蛋白质磷酸化多细胞生长和代谢的调控, 揭示调控异常如何导致肿瘤和代谢综合征之类的疾病, 研发对异常靶点的纠正, 以期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控制。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 (1)有丝分裂原蛋白激酶传导通道; (2)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对肿瘤细胞的代谢和生长的调节作用。本人长期致力于有丝分裂原蛋白激酶传导通道的关键酶—Raf激酶激活机制及生物学功能研究。本实验室另一研究领域为AMPK对肿瘤细胞的代谢和生长的调节作用。首先发现了AMPK能抑制肿瘤细胞的蛋白质、脂质合成从而抑制其生长, 因而提出AMPK为代谢性肿瘤抑制因子的假说。本实验室目前的研究着重于AMPK对肿瘤细胞的代谢、生长、凋亡和自噬的调节机制, 力图揭示线粒体在介导这些调节过程中的作用。

    http://jcyxy.ncu.edu.cn/news/xyxw/126231542202I6H5CJ65J4K6KG572F5.html
  • 吕忠显

    本实验室成立于2007年7月,于2008年底获批组建厦门市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要针对糖尿病、肥胖症、生殖系统疾病、乳腺癌等重大疾病,从细胞信号调控的角度,研究疾病的分子机理,寻找原创性治疗靶点,研发新型靶向药物。已发现SHP2、GAB2、LMO4、AGR2等多个疾病的关键调控基因。实验室已建立良好的研究技术平台,具有成熟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转基因动物、疾病动物模型的实验技术体系和灵敏可靠的药物筛选系统,以及较好的生物信息学技术。

    http://pharm.xmu.edu.cn/newsdetail.asp?id=1297
  • 方向东

    人类基因组、HapMap、ENCODE等大型科学计划的顺利完成, 使得我们对于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血液细胞的分化是个体发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生物学事件,也是研究干细胞功能和表观遗传调控的理想模型之一。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包括干细胞分化、遗传性血液病、恶性肿瘤的组学和转化医学研究。主要利用建立在新一代测序平台的外显子组、基因组、甲基化DNA作图、转录组、DNase I作图、ChIP、3C等高通量组学技术,在DNA、RNA、蛋白质以及染色质等不同调控层次上筛选与细胞分化和发育、肿瘤发生和转移等相关的分子标记、重要信号转导通路、关键调控单元和调控网络, 并探讨其分子机制和生物学功能, 为临床制定更加高效、特异的分子干预策略, 并开展其规范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http://www.big.cas.cn/yjsjy/dsjj/BSDS/201004/t20100402_2812218.html
  • 汤其群

    我们实验室主要利用各种细胞模型、转基因小鼠模型和基因敲除小鼠模型, 研究脂肪细胞的发育分化及与肥胖和能量代谢的关系。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 在C3H10T1/2细胞模型上研究BMP4对脂肪细胞定向作用的机理;BMP4转基因小鼠和BMP4敲除小鼠脂肪细胞发育分化和能量代谢特点;脂肪细胞发育分化的转录调控。

    http://shmc.shmu.edu.cn/pages/intro_college.aspx?id=293&kind=%e6%94%bf
  • 金颖

    本实验室主要研究发育多潜能细胞,包括哺乳类动物胚胎发育早期的多能细胞和体外培养获得的胚胎干细胞及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信号-分子调控机制。我们利用体外建立的多能干细胞系为模型,解析已知的调控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定向神经分化的信号通路及转录因子的作用机制,同时发现新的重要信号通路和因子,以期揭示建立和维持多潜能细胞特性的调控网络。此外,利用模式动物研究重要调控因子在胚胎发育中的作用也是我们的研究兴趣之一。近年来,我们也在利用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特异的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

    http://www.ihs.ac.cn/cPI.asp?id=29
  • 黄志伟

    2012年刚成立的结构分子生物学与信号转导研究室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免疫学领域的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2: 天然免疫系统激活的新基因及其信号通路的研究;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分化、活性调节的信号分子及其信号转导机制。 我们采用整合的研究方法对上述领域的课题进行研究,这一系列研究手段包括大分子X射线晶体学、生物化学、分子细胞生物学以及小鼠遗传学等。将结构与体内外功能研究密切结合,从分子、细胞以及个体水平等多个层次,以较全视野研究目标蛋白质(复合物)分子结构和功能及其信号调控机制。

    http://homepage.hit.edu.cn/pages/huangzhiwei/
  • 裴端卿

    本实验室聚焦于干细胞研究,包括干细胞多能性维持的分子调控网络、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及重编程机制、功能性细胞获得的关键技术等。近年来,以小鼠和人类细胞为研究对象,我们重点研究了干细胞转录因子(Nanog、Oct4、Sox2、FoxD3、Esrrb)的作用机制,发展了非抗性筛选、无血清成份确定的、高效iPS技术体系,建立了包含多种疾病背景的人类iPS细胞库,发现维生素C能够极大促进重编程,阐明了Vc、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hdm1b、miR-302-367簇三者在促进重编程作用中的调控机理,发现间充质-上皮转变在重编程起始阶段的重要作用,定位了iPS诱导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障碍H3K9,从人尿液细胞中诱导获得iPS细胞和神经干细胞。我们将整合已有的研究基础,再接再厉深入探索,全力推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研究和应用。

    http://sourcedb.gibh.cas.cn/zw/zjrc/200907/t20090711_2065033.html
  • 张传茂

    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细胞周期和细胞核结构、动态变化与功能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以体外培养细胞、非洲爪蟾卵非细胞体系、线虫、果蝇、小鼠等为实验模式材料,以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遗传学等方法,以Ran GTP酶、CDK 激酶、Aurora 激酶、PLK激酶、PP1和PP2磷酸酶等为切入点,深入探讨纺锤体组装与细胞分裂、中心体循环、核膜与核孔复合体装配、 Ran GTPase调控下的核质物质运输、细胞周期调控及肿瘤细胞发生等机理,以期揭示细胞增殖与分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http://www.bio.pku.edu.cn/index.php?id=128&action=showmember&uid=50
  • 张岩

    本实验室主要利用“基因敲除”小鼠为模式生物,研究调节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与分化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在造血免疫细胞发生发育与功能行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多潜能干细胞向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分化,以及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

    http://www.shanghaipasteur.cas.cn/kxyj/yjdy/zxgxb/200907/t20090702_1909356.html
  • 蒋争凡

    天然免疫是机体抵抗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最终诱导并调节获得性免疫的有效应答。本实验室围绕细胞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天然免疫激活,并最终产生、分泌细胞因子这一重要生理过程,通过新基因、新通路的发现与机制研究,探讨天然免疫反应活化的分子机制,揭示天然免疫应答失控导致各种与感染免疫相关的疾病,包括过敏性反应、自身免疫病、慢性炎症(及导致的肿瘤)发生的可能原因。

    http://www.bio.pku.edu.cn/index.php?id=128&action=showmember&uid=56
  • 曹流

    我们的研究工作以“转化医学”为研究宗旨、以“表观遗传学”为视角、通过“模式生物学”手段探索细胞稳态维系机制—即研究细胞周期阻滞、细胞衰老、细胞凋亡、细胞自噬等生物学功能及其之间的“动态平衡”对细胞稳态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探索这些机制在肿瘤与衰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http://202.118.40.5/fzghc/xkddrdetail.aspx?ID=27
  • 宋保亮

    胆固醇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在许多生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血液中高水平胆固醇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中风等严重疾病。人体获得胆固醇主要通过自身合成以及从饮食中吸收。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包括:胆固醇合成的调控机制;饮食胆固醇吸收的分子途径;细胞内胆固醇的动态运输;胆固醇代谢的药靶系统及新药研发。对胆固醇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的研究将为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础。

    http://www.sibcb.ac.cn/PI.asp?id=50
  • 门淑珍

    我们实验室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材料,利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植物生理学等手段,研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及其与油菜素甾醇的相互作用。目前我们的研究重点包括:种子发育过程中生长素的分布模式及其建立机制;油菜素甾醇在根向重力生长中的作用及其与生长素的关系;植物固醇的合成、运输及其在植物发育中的功能。

    http://sky.nankai.edu.cn/teacher.asp?id=mensz
  • 程涛

    本实验室主要从事造血干细胞生物学研究,从细胞周期抑制角度揭示造血干细胞静息状态、效能、自我更新、分化、衰老、恶性转化以及重编程的部分分子基础;近几年来率先开展疾病(如白血病)环境下造血干细胞的行为变化及其调控机制,为白血病等疾病治疗提供新策略。为此,我们还建立了干细胞分选与单细胞分析技术、多种白血病动物模型、鼠源和血液病人来源的IPS细胞系以及干细胞药物筛选平台,以期为干细胞转化医学研究探索一条可行的路径。

    http://www.chinablood.com.cn/system/2008/08/29/010011978.shtml
  • 李子健

    心血管受体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和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所开发的临床用药中50%是针对G蛋白偶联受体(GPCR)。本课题组主要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模式动物、组学研究等手段围绕心血管受体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开展基础与临床双向结合的转化医学研究。重点研究肾上腺素受体(adrenergic receptor)及相关信号蛋白与疾病。

    http://ivm.bjmu.edu.cn/
  • 徐秀琴

    本实验室致力于多能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的生物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的研究。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 PSC)可分化为心肌细胞,具备用于心肌梗塞替代治疗的巨大潜能,并可作为体外模型研究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基因。我们建立了胚胎干细胞(ESC)与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向心肌细胞分化、鉴定、筛选及标记技术平台。本课题组研究内容涵盖几个方面: (1)以ESC诱导心肌细胞分化为体外模型结合模式动物,研究与心脏发育及先心病相关的基因及机制; (2)探索信号分子对PSC定向分化调控的作用机理,开发高效诱导分化体系; (3)制备疾病iPS细胞模型,研究心血管疾病发生机制和药物筛选; (4)干细胞在心血管再生医学临床应用研究,建立细胞移植治疗动物模型。

    http://webplus.xmu.edu.cn/s/30/t/383/a/126277/info.jspy
  • 陈玲玲

    我们实验室主要探索哺乳动物细胞中长非编码RNA的产生机制和功能作用,并着重研究其在细胞核亚结构功能和人源胚胎干细胞命运决定中的分子调控作用。

    http://www.sibcb.ac.cn/PI.asp?id=138
  • 陈建国

    本实验室主要研究细胞骨架系统的结构、组分、组装/去组装的调控机制,以及与此相关的细胞结构与行为的变化。中心体的结构、复制过程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是我们的研究内容之一,期望揭示产生中心体结构异常的主要原因,探索中心体异常与肿瘤发生及个体发育相关的疾病的关系。此外,中心体蛋白在纺锤体组装、纤毛发生和细胞迁移等生物过程的作用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点。

    http://www.bio.pku.edu.cn/cell/chengjglab/intro.htm
  • 徐宁志

    徐宁志 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从细胞、染色体、基因、蛋白质多个水平研究恶性肿瘤的发病机理;研究细胞癌变的分子机理和信号传导通路,以及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老化与细胞恶性转化的信号传导通路。近年来,应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蛋白质组学技术方法深入探讨重要信号通路(如WNT通路等)在癌变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逐步揭示其作用机理。

    http://www.cicams.ac.cn/cicams/web/detail.aspx?nodeID=162&conID=107
  • 韩家淮

    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s)是细胞对不同的环境压力所产生的共同反应。外界感染以及内部病变所引起的应激反应是免疫炎症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压力(致癌因素)所引起的应激反应在肿瘤发生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实验室主要关注应激反应在生理病理过程中的作用。主要用大规模基因突变和基因敲除的方法寻找关键的基因,并在细胞水平和两种模式生物——小鼠和果蝇上进行验证。然后分析这些基因及它们所介导的信号通道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

    http://life.xmu.edu.cn/hanlab/Index.html
  • 马峰

    本实验室目前的研究方向涵盖了人类多潜能干细胞(包括ES和hiPS细胞)向造血系细胞诱导分化,以及脐带血和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各种应用研究。我们开发了高效的人类ES/iPS细胞向各种成熟血液细胞诱导分化的培养体系。运用这个研究体系, 我们获得了大量的功能成熟血细胞, 包括红细胞,结合组织型肥大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等。我们正进一步深入研究人类多潜能干细胞向特定谱系的血细胞诱导分化的分子基盘和生物学特性,目的是为安全有效地将人类多潜能干细胞应用于临床治疗。

    http://www.camsibt.cn/newcenter.asp?id=342
  • 胡苹

    哺乳动物出生后组织器官的更新和再生均依赖于成体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在的静息、激活、增殖和分化均受到严格的调控,以保障有机体组织器官更新和再生的有序进行,避免细胞癌化。本课题组利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基因组和蛋白组学以及显微成像技术,以肌肉干细胞为模式系统,研究成体干细胞的命运调控机制,以及成体干细胞在病理条件下命运决定的改变。

    http://www.sibcb.ac.cn/PI.asp?id=136
  • 潘俊敏

    纤毛(鞭)毛是基于细胞微管的一种亚细胞结构。它兼具细胞运动和细胞信号传导的作用,参与动物的发育、细胞分裂和维持各种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纤毛的缺陷常导致多种人类疾病。我们利用模式生物衣藻和动物细胞为材料,采用多种生物学手段,研究纤毛的形成、解聚机理、运动功能、信号传导及在细胞分裂中的调控作用。我们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人们对纤毛相关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并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http://life.tsinghua.edu.cn/faculty/faculty/315.html
  • 陈雁

    我们课题组致力于医学基础研究,以细胞信号通路研究入手,以动物模型为手段,试图揭示多种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的研究集中在细胞内信号通路的空间调控对细胞功能和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尤其是在肿瘤发生、糖脂代谢紊乱和早期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

    http://www.nutrition.ac.cn/PI/PI_cheny.asp
  • 王媛

    胚胎干细胞是从内细胞团分离建立的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及多能性的细胞,在体外可以长期培养,在适当条件下分化形成包括生殖细胞在内的三胚层组织。本实验室利用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结合小鼠模型,研究胚胎干细胞向原始生殖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转录调控网络及信号传导通路,优化生殖细胞的形成效率,探讨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为干细胞在再生医学及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

    http://www.biomed.ecnu.edu.cn/newsite/full.asp?categoryid=119&title=干细胞生物学实验室
  • 韩发彬

    用体细胞重编程技术建立病人特异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模型对于研究神经遗传发育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理,药物筛选及探讨自体移植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目前,研究发现DNA表达载体、RNA、蛋白质及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均能对体细胞进行表观遗传学修饰诱导产生iPS细胞。我们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1)帕金森氏病病人诱导多能干细胞产生与体细胞重编程; (2)神经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 (3)建立疾病动物模型进行干细胞移植治疗机理研究; (4)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http://www.lchospital.cn/keyan/kyjigou/2012-03-21/2344.html
  • 钟正明

    美国南加州大学Keck医学院病理系教授钟正明博士实验室主要致力于组织发育和工程的研究。其实验室研究项目一直得到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的资助,主要研究干细胞如何通过引导而形成特定形状和大小的特定组织和器官。他的团队以除神经以外的外胚层器官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从大自然得到启迪,研究其发育、进化及再生过程中,干细胞如何塑造为不同的外胚层器官。他提出了对于控制外胚层干细胞分化为特定结构组织或器官所至关重要的“拓扑生物学”(topobiology)的概念。他证明了干细胞是如何通过拓扑异构的过程来形成多样外胚层器官的形态。他的实验室是当今世界再生生物学研究的领导团队之一,也是毛发生长波——宏观环境因素如何调控干细胞的行为的提出和研究工作的先行者。他的工作跨越多领域,并与机器人工程师和生物数学家通力合作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从而对生物器官的群体行为提供新的见解。

    http://www-hsc.usc.edu/~cmchuong/
  • 王红艳

    淋巴细胞的活化和粘附(尤其T细胞)在机体防御肿瘤发生和病毒感染中起许多重要作用。其中,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如TCR)产生“inside-out”信号,促进整合素的活化和粘附;整合素也会产生“outside-in”信号,调控淋巴细胞的活化、促进淋巴细胞迁移到感染或肿瘤部位,最终清除病原微生物或杀伤肿瘤细胞。我们利用基因工程突变小鼠及其相应疾病模型和病人样品,深入了解(1)调控淋巴细胞“inside-out”和“outside-in”信号的新型信号分子网络;(2)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8+ CTLs)、调节性T细胞(Tregs)及巨噬细胞调控抗肿瘤或肿瘤逃逸中的作用机制;(3)宿主T细胞调控HIV-1等病毒复制和在细胞间传播的作用机制;(4)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和吞噬功能及其分子机制。

    http://www.sibcb.ac.cn/PI.asp?id=132
  • 葛高翔

    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仅取决于细胞本身特性,同时也受到细胞微环境的调节。细胞微环境的组成也处于动态的平衡当中。细胞与细胞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在组织发育以及疾病发生过程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组主要以乳腺癌作为模型,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手段以及小鼠模型研究在肿瘤发生及转移过程中癌细胞与细胞微环境的相互作用。

    http://www.sibcb.ac.cn/PI.asp?id=66
  • 朱东亚

    成体中枢神经系统内源性神经细胞发生和干细胞移植是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新研究领域。我们课题组主要围绕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NOS)介导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脑损伤及情感障碍疾病情况下神经细胞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并利用这种蛋白-蛋白相互作为靶标,解决神经干细胞移植研究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比如如何促进新生神经细胞存活和向神经元分化等,以及研究治疗脑卒中、神经退行性疾病、抑郁症等重要神经精神疾病的创新药物。

    http://202.195.176.77/yxy/news_detail.asp?ID=864&sid=教授
  • 张焕相

    个体发育及组织损伤修复依赖于干细胞的定向迁移 (directed migration or chemotaxis) 。我们课题组主要围绕干细胞(包括神经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的定向迁移与定向分化的细胞与分子机理开展工作,期望为利用干细胞移植或通过动员体内干细胞治疗相关疾病(包括神经系统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方案。

  • 张磊亮

    我们实验室主要利用丙肝病毒复制的细胞模型,结合细胞生物学、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丙肝病毒生命周期的细胞生物学问题。目前研究重点是PI4P相关蛋白和囊泡运输通路分子在病毒复制和组装中的作用。我们的研究将丰富丙肝病毒复制和组装的分子机制,为寻找新的抗病毒靶标提供思路。

    http://www.ipbcams.cn/byshp/pages/fb/W11PageDetail.aspx?articleId=2969
  • 王福俤

    微量元素稳态代谢平衡分子机制是我们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必需微量元素如铁、锌、铜等对维持生物体代谢和健康至关重要,其过多或过少都会造成代谢异常甚至死亡,因此生物体存在复杂机制维持这些微量元素的稳态代谢平衡(Homeostasis)。我们实验室建立了特色的基因敲除小鼠平台及基因突变斑马鱼平台用于筛选微量元素代谢新基因并阐明其分子机制;近年还开展了以中国和欧美澳居民为调研对象的分子营养流行病学人群项目,用于开拓“人群离子组学”的研究。

    http://www.nutrition.ac.cn/PI/PI_wangfd.asp
  • 杨雪松

    我们利用活体胚胎细胞电穿孔技术、移植技术、Real Time-lapse等细胞生物学技术结合基因沉默、原位杂交、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T-PCR等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鸡胚早期发育过程中细胞迁移的基因调控。目前我们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以下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细胞迁移:胚胎原肠胚形成期三胚层形成;胚胎血岛及早期心管形成;神经系统发生中神经嵴细胞形成。

    http://jd.jnu.edu.cn/yxsz/detail.asp?id=24021
  • 赖玉平

    抗菌蛋白或抗菌肽在促进伤口愈合、防止伤口感染和调节伤口炎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的研究重点包括:1) 抗菌蛋白REG3A/RegIIIγ促进皮肤伤口愈合的功能机制;2) Th17细胞因子调节 REG3A/RegIIIγ的信号转导机制;3)REG3A在皮肤病发生过程中的致病机理;4)皮肤共生菌或病原菌介导Toll-like receptors(TLRs)诱导REG3A/RegIIIγ的调控机理。

    http://faculty.ecnu.edu.cn/laiyuping/Info_cn.html
  • 孟广勋

    我们主要研究炎症小体在对抗病毒等微生物感染以及炎症反应中的功能及相关的机制。我们利用细胞模型和基因敲除动物模型探索炎症小体的生理、病理功能,炎症小体活化的分子机制,以及炎症小体的调控规律。期望深入理解炎症小体的工作机理,并着手开发调节炎症小体的工具,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型的分子靶标和干预策略。

    http://www.shanghaipasteur.cas.cn/kxyj/yjdy/trmyx/200910/t20091012_2543082.html
  • 许琛琦

    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识别“非自体物质”(外来的病原体以及肿瘤细胞)并将之清除以保护机体的健康。整个免疫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免疫受体来感受环境的变化从而让免疫细胞做出正确的反应。本课题组利用生物化学、免疫学、结构生物学以及显微成像技术研究各类关键免疫受体(如TCR,CD28等)的活化机制以及它们在各种生理病理情况下的功能。

    http://www.sibcb.ac.cn/PI.asp?id=128
  • 许执恒

    正常脑发育过程涉及众多参与多个信号转导途径的信号分子,这些分子可相互连接或调控,进而形成复杂的信号调节网络。目前,已发现一部分信号分子的突变可以导致生理代谢以及脑发育异常。我们实验室利用在信号转导领域的专长,结合不同的模式动物(例如:小鼠、大鼠、果蝇等),近年来开始进行神经发育生物学研究。目前,我们的研究重点是多个信号通路与神经干细胞发育以及脑发育疾病的相关性。有关研究将为个体正常发育的分子机理提供新见解,同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http://sourcedb.genetics.cas.cn/zw/zjrck/200907/t20090721_2130952.html
  • 刘勇

    我们主要研究细胞内质网应激扰乱机体代谢调控并导致糖脂代谢紊乱的分子基础。利用基因敲除动物模型,在生理学水平上探索细胞未折叠蛋白响应信号通路在营养感应与代谢平衡机制中的功能作用,为肥胖、脂肪肝与2型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干预的新靶标。

    http://www.nutrition.ac.cn/PI/PI_liuy.asp
  • 王纲

    我们实验室主要应用分子、细胞、及动物水平多种方法,研究中介体复合物(Mediator Complex)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在癌症和干细胞生物学中的分子调控。

    http://www.sibcb.ac.cn/PI.asp?id=42
  • 陈剑峰

    在炎症与癌症的病理过程中,淋巴细胞与癌细胞的运动是其中的关键步骤。而决定这些细胞运动的一类重要分子是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CAM),其中整合素(integrin)家族是最重要的一类粘附分子。我们实验室致力于研究炎症与癌症中相关整合素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涉及a4整合素介导的细胞粘附、运动及相关信号转导的分子、结构基础及其生理功能;整合素a6b4的功能调控及其信号网络与乳腺癌的关系;以整合素为靶的抗体药物筛选及其应用。

    http://www.sibcb.ac.cn/PI.asp?id=3
  • 钱友存

    炎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实验室运用分子、细胞生物学和小鼠疾病模型等手段研究阐明重大炎症性疾病如自身免疫病、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等的发病机制,主要集中在两个研究方向:1)炎症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7的功能和信号转导机制;2)Nod样受体(病原和细胞应激识别受体)的功能及其信号转导激活机制。

    http://www.ihs.ac.cn/cPI.asp?id=86
  • 应浩

    我们实验室主要利用各种细胞体外培养和分化模型以及多种转基因小鼠模型,研究与能量代谢相关的核受体、辅助因子和非编码RNA的生物学功能和调控机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核受体辅助因子对脂代谢的调控作用,褐色脂肪定向分化的调控机制,非编码RNA对能量代谢的调控作用。

    http://www.nutrition.ac.cn/PI/PI_yingh.asp
  • 宋海云

    我们利用转基因果蝇文库,结合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系统生物学手段,研究信号转导网络的结构与分子调控机理。目前我们的研究重点包括:Wnt信号通路的调控机理以及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果蝇代谢相关通路的调控机理及其与哺乳动物的保守性;“糖尿病”果蝇和“肥胖”果蝇模型的建立以及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http://www.sysbio.ac.cn/chenyuan8.asp
  • 刘浥

    我们主要运用分子细胞生物学和动物模型探索肥胖相关疾病(特别是二型糖尿病)的病理分子机制。目前主要在转录,后转录以及蛋白质修饰水平上研究肝脏中的糖脂代谢机理及其在二型糖尿病发病机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已展开对分子生物钟在肝糖异生基因调控中作用的研究。此外,我们还将从事小分子筛选试图寻找潜在药物改善二型糖尿病人的糖脂代谢,特别是增强病人的胰岛素敏感性。

    http://www.nutrition.ac.cn/PI/PI_liuyi.asp
  • 詹丽杏

    我们的研究方向是极性蛋白(polarity protein)在调控上皮细胞和组织结构中的作用,以及细胞极性的丢失在肿瘤生成中的机制。运用细胞3维培养系统(3-dimensional culture system),探索细胞极性丢失与上皮细胞早期转化,及其肿瘤生物学特征之间的关联。基于此研究,期望发现用于早期诊断的新的肿瘤标记物,或是用于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

    http://www.nutrition.ac.cn/PI/PI_zhanlx.asp
  • 刘玉乐

    我们主要运用分子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手段研究植物与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植物病毒病理和植物抗病毒免疫的分子机制。目前我们主要关注细胞自噬、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以及小RNA在植物病毒病理和植物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机制。此外,我们还从事用基因工程的手段获得抗重要病毒的转基因作物。

    http://life.tsinghua.edu.cn/faculty/faculty/309.html
  • 俞立

    我们实验室主要利用酵母和哺乳动物细胞研究自吞噬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的调控机制,主要关注细胞代谢同自吞噬的相互作用,自噬过程的晚期阶段的的调控机制,以及自吞噬在细胞器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http://life.tsinghua.edu.cn/faculty/faculty/336.html
  • 谢志平

    我们的研究主要是以酵母为模式生物,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方法寻找作用于自噬体形成过程的新基因,进一步揭示自噬体形成的分子机理,理清上游信号转导网络对细胞自噬的调节作用。

    http://medical.nankai.edu.cn/chinese/department/molecular/xiezhiping.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