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V感染和致癌机制与防治策略
张涛# 孙聪# 冯国开 徐淼 钟茜* 曾木圣*
(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鼻咽癌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广州 510060)
摘要 :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感染人, 可引起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NK/T淋巴瘤等多种恶性肿瘤, 给公共健康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但目前尚无针对EBV的有效药物和疫苗获批上市, 这为EBV防治带来较大困难。为此, 20年来实验室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平台、围绕EBV感染及干预研究主线, 集中攻关突破瓶颈, 建立了鼻咽上皮细胞易感染模型,通过深入研究EBV感染机制, 发现了NRP1、NMHC-IIA及EphA2等多个病毒受体。同时, 实验室还对EBV的致癌机制进行了探索和鉴定, 发现了LMP2A、LMP1、BART2-5P等EBV转录产物与肿瘤形成、侵袭和转移相关, 为EBV相关肿瘤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通过对EBV序列的分析, 实验室鉴定出与鼻咽癌高风险相关的病毒亚型, 为后续疫苗研发和肿瘤预防打下基础。近些年, 实验室在EBV疫苗研发和高效中和抗体鉴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先后研发了Fc gp350疫苗、Fc gp350二聚体疫苗、VLPs gp350三肽疫苗、gp350纳米颗粒疫苗、VSV gB疫苗、gH/gL疫苗、gB纳米颗粒疫苗、mRNA治疗性疫苗(trunc-LMP2A/EBNA1/EBNA3A)、gH/gL疫苗、gB疫苗、gp42鸡尾酒纳米颗粒疫苗, 建立了EBV抗体噬菌体库, 发现了多种针对gB、gH、gp42的高效中和抗体, 为EB病毒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