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双同源重组谱系示踪技术揭示肺损后肺泡干细胞再生起源
刘扩 孟鑫凤 周斌*
(多细胞体系结构与功能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 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上海 200031)
摘要 :
肺脏修复再生是肺领域研究热点。在一些肺脏疾病中肺泡上皮结构受损, 需要肺泡 上皮干细胞的参与才能完成修复。因此揭示肺泡上皮干细胞的再生起源对肺脏疾病的防治具有重 要临床意义。领域内既往研究一致认为肺泡II型上皮细胞(AT2细胞)属于肺泡上皮干细胞, 不仅可 以自我增殖还可以分化为AT1细胞。近年来有研究认为AT2还可以来源于支气管棒状细胞(club细 胞)以及AT1细胞。然而这些研究中用来标记club细胞和AT1细胞的传统谱系示踪工具存在非特异 性标记问题, 导致这些结论存在重大科学争议。为阐明科学争议, 该团队通过构建一系列更为精准 的双同源重组谱系示踪新技术实现了对肺上皮细胞类型的特异性遗传靶向, 并结合多种肺脏损伤 模型揭示了新生AT2细胞除来源于AT2细胞自我增殖外, 还可来源于club细胞、支气管肺泡干细胞 (BASCs), 而不会来源于AT1细胞, 并阐明Notch信号通路参与调控club细胞和BASCs向AT2细胞命 运转分化。阐明AT2细胞再生起源为肺部疾病研究提供重要研究基础, 新开发的双同源重组谱系 示踪技术可被广泛应用于发育生物学、遗传学和再生医学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