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过刊浏览 > 第29卷, 第5 期

树突状细胞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作用及缬沙坦的干预调节


周 同 吴开胤 孙桂芝 李 晓 张玉梅 张雁云1 张冬青1 陈 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内科,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上海200025
摘要 : 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肾纤维化大鼠肾小管间质中分布, 以及缬沙坦对DC浸润聚集的干预作用。建立肾大部切除大鼠模型, 随机分为正常组(n=18), 假手术组(n=18), 模型组(n=18), 缬沙坦治疗组(n=18)。分别于建模1、4、12周取肾组织, 采用HE和Masson染色评定各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程度; 采用免疫双染及荧光图像分析法, 观察DC-SIGN+ DC在各组大鼠肾组织中分布变化;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观察P-选择素以及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III型胶元(Col III)、纤维连接蛋白(FN)在上述肾组织中表达; 以及RT-PCR检测P-选择素、TGF-β1、α-SMA、Col III、FN的mRNA水平。结果显示, (1)模型组DC-SIGN+ DC主要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以肾间质最为明显;其分布数量于12周较1和4周呈明显增多, 且与慢性肾功能减退呈正相关。(2)12周时手术组大鼠肾小管间质区P-选择素、TGF-β1、α-SMA、Col III、FN 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质表达均明显增加, 并与TIF程度以及DC-SIGN+ DC分布数量呈正相关。(3)经缬沙坦治疗后, DC-SIGN+ DC分布减少, 以及P-选择素、TGF-β1、α-SMA、Col III、FN 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质表达下降, TIF程度减轻及肾功能改善。研究结果表明, DC启动参与了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形成, 并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缬沙坦对此具有明显的抑制和肾脏保护作用。